您的位置: > 欧 易 OKX 区块链新闻> 正文

打印本文             

浅谈web3社交赛道

Friend Tech是这轮熊市以来曾经爆火过的一款社交类应用。当初项目在上线时凭借重量级风投Paradigm的加持和众多KOL的入驻吸引了大量用户。

这个项目的主要玩法是将KOL的个人价值代币化,并通过付费入群的方式让用户和KOL进行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用户获得KOL的价值,KOL获得相应的回报。

对这个项目,我印象中在文章或者线上交流时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类似的想法曾经在2017年的1CO大潮时就有项目实践过,但最后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个人价值被代币化的KOL无法刚性兑现自己承诺,难以为支付价格的用户提供真正的服务和价值。

另外,对KOL价值的变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中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模式,虽说在互联网模式下平台的抽成很高,但我总觉得这似乎不是一定要用区块链技术的原因。

基于这些理由,我一直都没有参与过Friend Tech。

在Friend Tech刚上线时,有很多文章详细讨论了项目的经济模型,喜欢从经济模型的角度研究用户如何从这个项目的代币买卖中盈利。

这是时下很多加密项目的一股风潮,但我始终觉得一个真正爆款的加密项目固然需要好的经济模型,但它一定不是最核心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要满足生态中某些刚需或者解决生态中的某些顽疾。

过于强调经济模型引来的多数是投机需求而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而加密生态中的投机需求一般又是和项目代币的价格密切相关的。而当下加密生态中的代币绝大多数没有盈利赋能,所以它们的价格很多时候是靠情绪推动的。而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无法维系,瞬间就可能崩盘。

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包括Friend Tech在内的)项目最终无法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Friend Tech所在的社交领域一直以来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赛道,所以Friend Tech的变故也引发了大家对社交赛道的反思。

我在上周末的线上交流中也分享了关于Web 3社交的一些观点:

我到现在还是有点怀疑我们所期待的Web 3社交会不会是伪需求?或者说真正的Web 3社交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模式?

1vXCNl1a6Jp6olOM2htLoVurDFhn7BR5K2smz52J.png

顺着这个思路再反思一下,前几个月非常火热的Facaster实际上火爆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模式有什么特殊,而是因为有一小众加密生态中的名人凑在一起形成了圈层效应。

如果这一小众名人用的不是Facaster,而是用了一个传统的移动互联网APP,我估计那个APP也能在加密生态火起来。

所以Facaster真的需要区块链吗?

希望我的想法是错的。

根据相关的信息,在这个项目中Friend Tech团队总共获利约4000万美元。我不知道团队的实际人数和每个月的花费是多少。但根据一般加密项目的状况评估,从去年上线开始算起,如果不是乱花钱,4000万美元是可以够项目再支撑下去的。

如果一个真正有志于在这个生态中建设的团队而言,我认为团队完全可以再搏一搏,尝试其它路径。

前一段时间有消息指项目团队准备构建一条社交链。我虽然对这个思路持谨慎态度,但起码这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它总比放弃离开要好。

这个项目再怎么算到现在也才上线一年左右,加密生态中大把项目处境更为艰难、时间更久,但人家到现在都还在坚持、苦熬。

很多时候项目只要能熬到最后、能活下去,胜利的希望就大得多、成功的把握也就大得多。

Friend Tech从曾经的辉煌到现今的落寞,有很多值得我们观察和反思的地方。虽说这个过程令人唏嘘,但这也是生态发展中必不可少和正常的现象。

我们用不着因此而对生态的未来悲观。

查看更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数据来源:Dune Analytics @0x Kofi 

直观而言,人们会认为,如果协议被削弱,应用程序也必然变得越来越强大。虽然应用程序肯定会重新获得部分价值,但「胖应用程序」这一理论本身就是简略的。不同垂直应用程序的价值积累方式不同,问题不应该是「应用程序会变得越来越胖吗?」 ,而是「具体是哪些应用程序?」

正如我在《加密货币市场护城河的新框架》所提到,加密应用程序独有的结构差异(可分叉性、可组合性和基于代币获取价值)能够降低新兴竞争对手的进入门槛和成本。因此,尽管少数应用程序拥有一些无法简单复制的属性,但作为加密应用程序,培育护城河并维持市场份额是极其困难的。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再次回到我们最初的框架:如果一款应用提高了费用,用户是否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 我认为 99% 的应用都会有这个问题。因此,我预计大多数应用将难以捕获价值,因为开启收费开关必然会导致用户转向下一个提供更丰厚激励的无差异应用。

最后,我认为人工智能代理和求解器的兴起对应用程序的影响与对协议的影响类似。鉴于代理和「求解器」主要针对执行质量进行优化,我预计应用程序也将被迫在吸引代理流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虽然从长远来看,流动性网络效应应该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但在短期和中期内,我预计应用程序将经历一场逐底竞争。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协议和应用程序都不断削弱,那么价值将在哪里重新聚合?

「胖钱包」理论

最简单的答案是:谁拥有最终用户,谁就是赢家。虽然理论上,这可以是包括应用程序在内的任何前端,但「胖钱包」理论认为,没有谁比钱包更接近用户。

钱包主导加密货币的移动用户体验:要了解谁在移动网络中拥有最终用户,最好的试金石是问以下问题:用户最终与哪个 Web2 应用程序交互?虽然大多数用户与 Uniswap 的前端「交互」进行交易,但他们仍然通过钱包应用程序访问此前端。这意味着,如果移动设备主导加密货币用户体验,钱包只会继续加强与最终用户的联系。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钱包就是用户所在的地方:加密应用本质上是金融。与 Web2 不同,几乎每笔链上交易都是某种形式的金融交易。因此,账户层对加密用户来说至关重要。此外,还有一些钱包层的独特功能:支付、闲置用户存款的原生收益、自动化投资组合管理以及其他消费者用例,例如加密借记卡。

钱包的转换成本高得惊人:虽然从理论上讲,转换钱包就像复制粘贴种子短语一样简单,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心理症结。鉴于用户对钱包提供商的信任程度很高,我认为品牌和「亲和力」是钱包层面护城河的强大来源。再次回顾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钱包提高了费用,用户是否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答案似乎是:「NO」。MetaMask 钱包内的交换功能收取 0.875% 的费用,但仍然有大量用户使用。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链抽象:虽然链抽象在技术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更引人注目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在钱包层解决链抽象问题。我可以通过单个账户余额轻松访问任何链上的任何应用程序,这个想法似乎特别直观。oneBalance、Brahma、Polaris、Particle Network、Ctrl Wallet 和 Coinbase 的智能钱包都在朝着这个愿景迈进。未来,我预计更多的团队将通过钱包层的链抽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与 AI 的独特协同作用:虽然我预计 AI 代理将越来越多地将区块链堆栈的其余部分商品化,但用户仍然需要授权代理最终代表他们执行交易。这意味着钱包层最适合成为 AI 代理的规范前端。在账户层集成 AI 的\成果还包括自动质押、收益耕作策略等。

我们已经阐述了「为什么」钱包将拥有最终用户关系,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它们将「如何」 将这种关系货币化。

货币化的机会

钱包实现盈利的第一个机会是拥有用户订单流。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尽管 MEV 供应链将继续发展,但有一件事将不可避免成为事实:价值将不成比例地归属于拥有最独家订单流访问权的人。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原文作者:Robbi...

关于我们

支持iOS|android|windows等平台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欧 易 (OKX)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Powered by O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