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欧 易 OKX 区块链新闻> 正文

打印本文             

A股走牛 , 加密市场何去何从?

国庆假期这七天,推上不少中文加密圈的KOL开始大张旗鼓地高调公开一个新的操作:

退出加密生态,把资金大量转移到A股。

看到这种操作,我还是想提醒我们的读者:

如果你非常自信自己是操作方面的天才并且能够精准地把握加密生态和A股接下来的行情走势,那你尽可以仿照这种操作-----完美地利用不同投资市场的节奏做到一本万利,否则我建议还是要谨慎行动。

我相信在加密生态,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在加密生态中沉浮和历练的时间远比A股要多得多,对加密生态的熟悉和了解也远比A股多得多。

仅仅因为另一个自己不太熟络的市场发生了行情的剧烈起伏而放掉自己熟悉的市场,冒然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地,那就真的是“羊入虎口”了。

这些KOL中有不少平日里对A股是完全不屑的,不过这种180度的大转变在我看来也并不稀奇,因为还有比他们更离谱的------就是那些国际上鼎鼎大名的机构投资者。

今天我就单说一个最有名也是大家很熟悉的:贝莱德资本。

其CEO Larry Fink早前在一则访谈中提到(大意是):“当我与中国高管交谈时,有一种恐惧,就是我们(A股)还没有达到底部,这会是中国的底吗?”

上面这则言论透露出贝莱德早前对A股深深的担忧。因此,贝莱德在A股最后的操作,我们都知道了------挥泪斩仓撤离A股。

当这个操作曝光时,我记得国内各大媒体对贝莱德投资A股的操作编了一个很有名段子:“买不完,根本买不完”。

然而,就在9月24日,中央出台一系列刺激措施后,在一系列海外资本面对A股的涨幅“坐立不安”后,贝莱德竟然又开始关注中国股票了---------将其由“中性”上调至“超配”。

这种转变,对于一个如此大的机构而言实在是相当的迅速和敏捷。

谁说大公司反应慢?我看贝莱德的反应就快得不得了,其迅速和敏捷程度丝毫不逊于一个初创公司。

在9月26日的文章中,我写过下面这段话:

“......在这类人中,对接下来行情的看法又有两类观点:

第一类:A股已经彻底走出底部了,自此股市会在波浪中一路前行。

第二类:恐怕接下来还有更凄惨的最后一跌,这一跌很有可能跌破前低,跌到大部分希望仅存的人都欲哭无泪、痛彻心扉。而当这最后一跌完成后,A股才会来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

我现在好奇的是:如果上述“第二类”状况发生,这最后一个凄惨的大跌果真来了时,届时的贝莱德又会怎么改变它对中国股票的评级?

对于贝莱德这类华尔街机构,巴菲特和芒格两位老先生在他们的股东问答会中经常提及,并且语气是相当不屑的。

如果大家看过美国电影《华尔街之狼》,就能很深刻地理解这种“不屑”。

在电影中,华尔街之狼尽管工作在华尔街,但他挣钱的本事并不靠投资理念,更不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是靠销售手段。

他关键的本事是要能让他的客户相信:他所推销的投资品有“潜力”、能“升值”。至于那些投资品是不是真的有“潜力”、能“升值”那就不是他关心的了,或许真的有潜力能升值也或许根本就是一文不值。

总之当他要推销他的投资品时,他就有一大堆的“理由”、一大堆的“数据”让客户相信投资品真的有光明的未来。

cUxqjUCRmuIamsX3eRVwEEEBfOVx2jhtY8QOw7a4.png

在华尔街,这样的机构数不胜数。

我们再看回贝莱德的案例。

在Larry Fink的表述中,他反复提到“抄底”这个概念。仅就这一点而言,他和巴菲特、芒格两位老先生在投资方面就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因为抄底那基本就是碰运气。

但凡抱着“抄底”的想法去操作的不是投资而是投机。而投机只能暂时而不可持续。

再说贝莱德此前买的A股股票。

如果那是一家很好的公司的股票,显然在当时那个宏观环境下,我觉得大概率价格是不会高估的。而对于一个本已不高估但却很有价值的股票,其价格越低其实越应该是买入的时候。但贝莱德的操作显然证明它对公司的价值不了解。

如果那是一家很糟糕的公司的股票,纯粹就是为了上市圈钱而找机会把公司卖掉。贝莱德却买到了这样的公司,那就证明它的眼光实在是不敢恭维------对一家自己投资的公司了解得不够清楚,甚至不知道那是一家欺诈公司。

如果贝莱德当初离开A股是因为它觉得A股的基本面、整个大环境甚至包括某些比较敏感的方面都有很严重的问题。那今天即便在中央出台了这些措施后,它所担心的这些方面其实也没有很大的变化。那为何它的观点马上就变了?

如果贝莱德当初离开A股不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单纯地因为它认为A股需要刺激措施而从它所掌握的信息看却看不到刺激措施出台的希望。那就证明它所掌握的信息有问题,尤其是Larry Fink提到的那些所谓“中国高管”对未来趋势的研判有很明显的问题。而这样的人竟然是贝莱德的高管,由此可见这家公司高层对趋势的研判水平了。

总之,从各个方面看,贝莱德都更像《华尔街之狼》中所描绘的那种典型的华尔街“销售”公司,靠的是推销它的金融产品,而未必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投资公司-----靠它的投资水平。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这类公司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却是那种“高大上”的“权威”“投资”公司。

这样的公司能成为我们投资者在投资方面学习参考的对象吗?当然不能。

但这样的公司它们所谓的“研报”有价值吗?当然也有。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研报评判一个投资市场潜在的空间和可能的用户群体,从而评估这个市场未来可能的上限。

我经常在文章末尾看到有读者有类似这样留言:

我是小白,对XX不了解,所以只能相信XXX(尤其是一些机构)的观点。

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相信这些读者终有一天会发现:他们相信的那些XXX(机构)在很多情况下还不如他们自己。

所以投资不是迷信他人,不是迷信什么机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比那些机构还了解,比那些机构还深刻,提前布好自己的局等机构们入场来提升市场的整体空间,然后我们坐享其成。

查看更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数据来源:Dune Analytics @0x Kofi 

直观而言,人们会认为,如果协议被削弱,应用程序也必然变得越来越强大。虽然应用程序肯定会重新获得部分价值,但「胖应用程序」这一理论本身就是简略的。不同垂直应用程序的价值积累方式不同,问题不应该是「应用程序会变得越来越胖吗?」 ,而是「具体是哪些应用程序?」

正如我在《加密货币市场护城河的新框架》所提到,加密应用程序独有的结构差异(可分叉性、可组合性和基于代币获取价值)能够降低新兴竞争对手的进入门槛和成本。因此,尽管少数应用程序拥有一些无法简单复制的属性,但作为加密应用程序,培育护城河并维持市场份额是极其困难的。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再次回到我们最初的框架:如果一款应用提高了费用,用户是否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 我认为 99% 的应用都会有这个问题。因此,我预计大多数应用将难以捕获价值,因为开启收费开关必然会导致用户转向下一个提供更丰厚激励的无差异应用。

最后,我认为人工智能代理和求解器的兴起对应用程序的影响与对协议的影响类似。鉴于代理和「求解器」主要针对执行质量进行优化,我预计应用程序也将被迫在吸引代理流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虽然从长远来看,流动性网络效应应该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但在短期和中期内,我预计应用程序将经历一场逐底竞争。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协议和应用程序都不断削弱,那么价值将在哪里重新聚合?

「胖钱包」理论

最简单的答案是:谁拥有最终用户,谁就是赢家。虽然理论上,这可以是包括应用程序在内的任何前端,但「胖钱包」理论认为,没有谁比钱包更接近用户。

钱包主导加密货币的移动用户体验:要了解谁在移动网络中拥有最终用户,最好的试金石是问以下问题:用户最终与哪个 Web2 应用程序交互?虽然大多数用户与 Uniswap 的前端「交互」进行交易,但他们仍然通过钱包应用程序访问此前端。这意味着,如果移动设备主导加密货币用户体验,钱包只会继续加强与最终用户的联系。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钱包就是用户所在的地方:加密应用本质上是金融。与 Web2 不同,几乎每笔链上交易都是某种形式的金融交易。因此,账户层对加密用户来说至关重要。此外,还有一些钱包层的独特功能:支付、闲置用户存款的原生收益、自动化投资组合管理以及其他消费者用例,例如加密借记卡。

钱包的转换成本高得惊人:虽然从理论上讲,转换钱包就像复制粘贴种子短语一样简单,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心理症结。鉴于用户对钱包提供商的信任程度很高,我认为品牌和「亲和力」是钱包层面护城河的强大来源。再次回顾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钱包提高了费用,用户是否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答案似乎是:「NO」。MetaMask 钱包内的交换功能收取 0.875% 的费用,但仍然有大量用户使用。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链抽象:虽然链抽象在技术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更引人注目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在钱包层解决链抽象问题。我可以通过单个账户余额轻松访问任何链上的任何应用程序,这个想法似乎特别直观。oneBalance、Brahma、Polaris、Particle Network、Ctrl Wallet 和 Coinbase 的智能钱包都在朝着这个愿景迈进。未来,我预计更多的团队将通过钱包层的链抽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与 AI 的独特协同作用:虽然我预计 AI 代理将越来越多地将区块链堆栈的其余部分商品化,但用户仍然需要授权代理最终代表他们执行交易。这意味着钱包层最适合成为 AI 代理的规范前端。在账户层集成 AI 的\成果还包括自动质押、收益耕作策略等。

我们已经阐述了「为什么」钱包将拥有最终用户关系,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它们将「如何」 将这种关系货币化。

货币化的机会

钱包实现盈利的第一个机会是拥有用户订单流。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尽管 MEV 供应链将继续发展,但有一件事将不可避免成为事实:价值将不成比例地归属于拥有最独家订单流访问权的人。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原文作者:Robbi...

关于我们

支持iOS|android|windows等平台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欧 易 (OKX)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Powered by O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