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欧 易 OKX 区块链新闻> 正文

打印本文             

品牌重塑引发“混乱”,Maker创始人想把名字改回来了……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OdailyChina)

作者|Azuma(@azuma_eth)

品牌重塑引发“混乱”,Maker创始人想把名字改回来了……

9 月 18 日,老牌 DeFi 龙头 Maker 正式完成了品牌升级与重塑,在更名为 Sky 的同时还启动了 “从 MKR 到 SKY”、“从 DAI 到 USDS”的代币迁移。

时隔一个多月,或是由于原品牌 Maker 早已深入人心,原代币 MKR 及 DAI 也早已累积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该协议向新品牌及新代币的迁移进程似乎并不太顺利。

Dune 数据显示,截至发文约有 9 亿枚 DAI 已完成向 USDS 的迁移,仅占当前 DAI 总供应量(58 亿枚)的约 15.5% ;约有 91880 枚 MKR 已完成向 SKY 的迁移,仅占当前 MKR 流通供应量(868478 枚)的 10.6% 。

品牌重塑引发“混乱”,Maker创始人想把名字改回来了……

与此同时,许多用户也在社区内表达了对新品牌下新代币的效用(比如 Seal)、功能(比如 Activation)、供应情况(比如 Early Bird 空投)、生态定位(比如与 Spark 等各个 Star 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困惑,认为品牌的重塑反而模糊了协议定位,对社区共识的凝聚存在负面影响。

  • Odaily 注:上述概念解答可参阅《创始人亲笔:Maker 变身 Sky 后,下一步是什么?》。

从币价走势来看,市场对于 Maker 的升级也并不感冒,尤其是考虑 Aave、Uniswap 等老牌 DeFi 协议近期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亮眼表现,MKR 的币价(与 SKY 存在固定比例兑换关系,因此依旧可反映协议市值)则是一路走低。

品牌重塑引发“混乱”,Maker创始人想把名字改回来了……

昨日晚间,或许是意识到了品牌重塑的不够成功,Maker 创始人 Rune Christensen 于个人社交媒体发布长文,谈论了将品牌重回改回 Maker 的可能性……

在谈及社区出现“信息混乱”之时,Rune 表示:“使用 Sky 作为协议、代币和前端的名称,确实增加了一些混乱。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 DeFi 社区对 Maker 品牌的热爱。用户仍信赖着这个品牌,及其代表的稳定性、安全性……很多人仍承诺持有 MKR,而非升级至 SKY。

就此,Rune 简述了自己对于重启 Maker 品牌的初步构想。简而言之,Rune 希望将 Maker 定位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而把 Sky 定位为基于 Maker 的前端 DeFi 产品,在此框架下:

  • Maker 将继续作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支持 USDS、DAI 以及各个 StarDAO,MKR 依旧是 Maker 的唯一治理代币。社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保持 Maker 品牌的原有形象,或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 Sky 则将作为直接服务于 DeFi 用户的前端存在。Sky 在定位上将与 Spark 并列,均为基于 Maker 协议的前端应用,但二者的侧重则有所不同 —— Sky 只专注于 USDS 稳定币的铸造/赎回,Spark 则是一个需要进行抵押品管理的借贷市场。

  • 在此框架下,USDS 将不会改变,仍由 Maker 和 MKR 提供治理支持。

可以看出,Rune 现在是既想保留 Sky 这个全新品牌,又不愿放弃 Maker 品牌过往所积累的影响力……在这一设想下,唯一未被 Rune 提及的是似乎是新的治理代币 SKY,似乎 Rune 是想用 MKR 重新取代 SKY 的效用。

品牌重塑引发“混乱”,Maker创始人想把名字改回来了……

在阐述完自身设想之后,Rune 还提到希望社区就重启 Maker 品牌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投票,当年拟议的几种选项如下:

  • 选项一:继续将 Sky 作为核心品牌,坚持最新的品牌升级策略。

  • 选项二:以原有形象重启 Maker 作为核心品牌,恢复 MKR 作为 DAO 的唯一治理代币。

  • 选项三:以新的形象再次激活 Maker 品牌,保持原品牌的经典设计,但进行小幅修改,以更好地“对齐” USDS 和各个 Star。

Rune 最后强调,恢复 Maker 品牌目前仅处于初步设想阶段,接下来仍需一定时间以供社区充分讨论,然后计划于 10 月 25 日举行社区电话会议。社区电话会议之后,Rune 将整合所有反馈,并将此议题推进至社区投票(需要多轮),投票拟于 10 月 28 日开始,如果获批,将在 11 月 4 日开始的一周内执行多选项投票。

纵观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史,品牌重塑并不罕见,但像 Maker 这般“先是彻底放弃一个已积累极高声誉的原有品牌,随后又反悔想改回来”的操作实属稀奇……Odaily 星球日报将继续关注该事件的最新动态,并及时跟进报道。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数据来源:Dune Analytics @0x Kofi 

直观而言,人们会认为,如果协议被削弱,应用程序也必然变得越来越强大。虽然应用程序肯定会重新获得部分价值,但「胖应用程序」这一理论本身就是简略的。不同垂直应用程序的价值积累方式不同,问题不应该是「应用程序会变得越来越胖吗?」 ,而是「具体是哪些应用程序?」

正如我在《加密货币市场护城河的新框架》所提到,加密应用程序独有的结构差异(可分叉性、可组合性和基于代币获取价值)能够降低新兴竞争对手的进入门槛和成本。因此,尽管少数应用程序拥有一些无法简单复制的属性,但作为加密应用程序,培育护城河并维持市场份额是极其困难的。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再次回到我们最初的框架:如果一款应用提高了费用,用户是否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 我认为 99% 的应用都会有这个问题。因此,我预计大多数应用将难以捕获价值,因为开启收费开关必然会导致用户转向下一个提供更丰厚激励的无差异应用。

最后,我认为人工智能代理和求解器的兴起对应用程序的影响与对协议的影响类似。鉴于代理和「求解器」主要针对执行质量进行优化,我预计应用程序也将被迫在吸引代理流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虽然从长远来看,流动性网络效应应该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但在短期和中期内,我预计应用程序将经历一场逐底竞争。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协议和应用程序都不断削弱,那么价值将在哪里重新聚合?

「胖钱包」理论

最简单的答案是:谁拥有最终用户,谁就是赢家。虽然理论上,这可以是包括应用程序在内的任何前端,但「胖钱包」理论认为,没有谁比钱包更接近用户。

钱包主导加密货币的移动用户体验:要了解谁在移动网络中拥有最终用户,最好的试金石是问以下问题:用户最终与哪个 Web2 应用程序交互?虽然大多数用户与 Uniswap 的前端「交互」进行交易,但他们仍然通过钱包应用程序访问此前端。这意味着,如果移动设备主导加密货币用户体验,钱包只会继续加强与最终用户的联系。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钱包就是用户所在的地方:加密应用本质上是金融。与 Web2 不同,几乎每笔链上交易都是某种形式的金融交易。因此,账户层对加密用户来说至关重要。此外,还有一些钱包层的独特功能:支付、闲置用户存款的原生收益、自动化投资组合管理以及其他消费者用例,例如加密借记卡。

钱包的转换成本高得惊人:虽然从理论上讲,转换钱包就像复制粘贴种子短语一样简单,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心理症结。鉴于用户对钱包提供商的信任程度很高,我认为品牌和「亲和力」是钱包层面护城河的强大来源。再次回顾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钱包提高了费用,用户是否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答案似乎是:「NO」。MetaMask 钱包内的交换功能收取 0.875% 的费用,但仍然有大量用户使用。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链抽象:虽然链抽象在技术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更引人注目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在钱包层解决链抽象问题。我可以通过单个账户余额轻松访问任何链上的任何应用程序,这个想法似乎特别直观。oneBalance、Brahma、Polaris、Particle Network、Ctrl Wallet 和 Coinbase 的智能钱包都在朝着这个愿景迈进。未来,我预计更多的团队将通过钱包层的链抽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与 AI 的独特协同作用:虽然我预计 AI 代理将越来越多地将区块链堆栈的其余部分商品化,但用户仍然需要授权代理最终代表他们执行交易。这意味着钱包层最适合成为 AI 代理的规范前端。在账户层集成 AI 的\成果还包括自动质押、收益耕作策略等。

我们已经阐述了「为什么」钱包将拥有最终用户关系,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它们将「如何」 将这种关系货币化。

货币化的机会

钱包实现盈利的第一个机会是拥有用户订单流。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尽管 MEV 供应链将继续发展,但有一件事将不可避免成为事实:价值将不成比例地归属于拥有最独家订单流访问权的人。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胖钱包」理论:最终用户与货币化的机会 原文作者:Robbi...

关于我们

支持iOS|android|windows等平台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欧 易 (OKX)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Powered by OKX